通化师范学院坐落于享有“红色之城”“医药之城”“葡萄酒之城”美誉的通化市,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省属本科院校,也是一所历史悠久、传承红色基因的高等学府。
学校发端于1906年建立的通化师范讲习所,1929年改为省立通化师范学校(辽宁省第六师范),1931年9月18日开学,抗日战争时期,师生在杨靖宇将军领导下积极投身爱国运动。1945年,通化师范学校与通化中学等组成通化联合中学继续办学,1950年恢复省立通化师范学校,由辽东省通化专署代省领导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学校迁至抚松县办学,原校舍提供给赴朝参战将士使用。1958年,学校更名为通化师范专科学校,由中共通化地委直属领导。1978年,经国家教育部批准,学校正式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,定名为通化师范学院。
学校秉承“崇德广业、与时偕行”的校训,坚守“质朴的教育”理念,传承“以靖宇精神建校育人”的办学特色,凸显“一魂一师一山一城一族一史”的办学优势,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、全国非遗教育特色院校、吉林省文明单位、吉林省模范集体、吉林省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高校、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、吉林省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、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。
学校占地49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。有21个教学单位,教职员工963人,全日制在校生12386人,继续教育学生3.7万人,面向全国28个省区市招生。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、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、省级技能名师2人、省级教学名师4人、省级拔尖创新人才19人,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。2人获“中国好人”、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、1人获“感动中国人物”,生物学教师团队获评“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“映山红”支教教师团队获评“吉林好人•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”、被中宣部命名为“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”、获评“吉林省师德师风教育基地”。
学校设48个本科专业,涵盖9大学科门类,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9个,非教师教育专业29个。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、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。拥有省级以上教学、课程思政、创新团队16个,省级教学实践平台13个,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,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。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与60所国(境)外院校开展交换生、“2 + 2”等交流项目,
长白山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研究优势突出。有省重点实验室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、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、科学家工作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40余个。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1项,获国家级科研奖励2项、省部级39项,授权专利237项,出版著作76部,发表高水平论文345篇,多项成果获政府采纳。
学校聚焦吉林振兴,构建四大专业集群,成立吉林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,与通化市人民政府共建医药健康产业学院、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7大产业学院、1个创新研究院和2个特色学院。入选国家“百校联百县兴千村”行动,是全省高校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学院协作体牵头单位。
展望未来,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紧扣吉林省高质量发展战略,努力实现申硕申大申博目标,将学校办成一所特色更鲜明、办学更开放、师生更向往、行业更认同、社会更需要的吉林省一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。